會議現場。
3月25日,新時期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暨寧夏清水河流域減沙治理研討會在銀川召開。來自中國水土保持學會、中科院、中國水利水電科學院、北京林業大學,以及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和多個省區水利廳的70余位代表、專家學者匯聚一堂,為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清水河流域減沙治理出謀劃策。
清水河橫貫寧夏南部山區及中部干旱帶,流域面積近1.5萬平方公里。近年來,寧夏通過系統治理,年入黃泥沙量從最高峰的1.22億噸減少至2500萬噸,實現山川“由黃變綠”。會議期間,10余位專家分別圍繞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減沙治理、科技創新、筑牢西北生態安全屏障、清水河治理、泥沙控制、生態修復等主題,進行了學術交流研討。 專家們高度評價了寧夏在水土流失治理和清水河流域減沙方面取得的成績,寧夏的成功實踐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具有典型示范意義。
研討中。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原總工程師曹文洪說:“在傳統的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基礎上,我們要更多考慮如何打造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的提升。清水河流域的水質苦咸水很多,如何能夠把其低鹽水攔蓄起來利用,是這次我們清水河流域治理在技術上要實現的目標之一。”
寧夏水土保持學會理事長李克文表示,寧夏將以本次研討會為契機,充分吸收各位領導和專家新成果、新舉措、新思想、新觀點,針對黃土高原和清水河水土流失嚴重、水沙關系不協調等問題,堅定擔當先行區建設使命任務,科學論證評估,系統研究謀劃,整體協同推進,因地制宜、精耕細作,努力走出一條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流域減沙的新路子。(寧夏日報記者 裴云云 文/圖)